一场关乎西南工业重镇存亡的金融突围战正在八桂大地打响。
2025年7月2日,南宁市民族大道32号,一块崭新的牌匾挂上大厦——广西国控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个注册资本110亿的“巨无霸”由原广西农垦集团脱胎换骨而来,吞并了宏桂集团和国宏集团的全部股权。
这并非普通的企业重组。
广西押上了16家区属国企的全部家当——包括柳钢、柳工、柳气的全部国有股,以及广投、北投、北港、交投等7家区属企业各33%的股份。国企半壁江山集结于此,只为一个目标:拯救背负千亿债务的柳州。
“军中无戏言!”就在十几天前,广西高层在柳州召开紧急会议,用词之严厉前所未有。会议室里回荡着自治区党委常委会的决议:“举全区之力支持柳州化解债务”,“啃最硬的骨头,攻最难的堡垒”。
01债务冰山:千亿重负下的西南工业重镇
柳州市中心,柳江如带穿城而过。这座以“五菱神车”闻名全国的工业城市,如今正被沉重的债务压得喘不过气。
截至2024年末,柳州政府显性债务已达1042.72亿元,其中一般债务271.03亿元,专项债务771.69亿元。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城投平台隐性债务高达2397亿元,几乎占据广西全区城投债的40%。两者相加,全口径债务规模超过3400亿元,相当于每个柳州人背负13万元债务。
更致命的是债务结构。柳州城投平台的非标融资占比畸高,部分利率超过10%。四大平台年利息支出超过80亿元,几乎吞噬了全市财政收入。2024年,柳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149.09亿元,同比下降4.8%。
“柳州每年财政收入只够勉强还利息”,一位当地财政人士透露,“连保运转、保工资、保民生都捉襟见肘”。
债务危机在柳州街头已有显现。
曾经热火朝天的柳东新区,如今多个工地陷入停滞;原计划2023年通车的轻轨项目,因形成176.95亿元隐性债务被叫停拆除,留下200亿元的投资损失和未完工的高架桥墩。
柳州债务危机的根源要追溯到2017年。那一年,柳州市成立了包含轨道、城建、金融等九大投资集团,自此拉开债务规模急剧攀升的序幕。两任市委书记郑俊康、吴炜盲目推动“政绩工程”,其中未获批复即投资186亿的轻轨项目最为典型。
2024年,两人因受贿、滥用职权分别获刑16年半与死缓,其中吴炜贪腐金额高达1.8亿元。失控的权力带来债务大跃进,也伴生系统性腐败。2025年6月30日,柳州城建集团副总经理李东接受纪检调查,而该集团原董事长吴运远已在2023年受审。
02转型困局:传统工业城的生死突围
柳州债务危机背后,是西南工业重镇转型的集体困境。
作为广西工业长子,柳州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冶金和机械曾贡献了全市GDP的60%以上。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工机械等企业生产的汽车和工程机械,曾驰骋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地。
然而时代变了。
当新能源汽车浪潮席卷而来,传统燃油车市场迅速萎缩。柳州却错过了产业转型的黄金期,汽车制造业产值持续下滑,产品附加值低的短板日益凸显。2019年以来,柳州GDP增速持续放缓。
“柳州轻轨项目就是产业空心化的象征”,一位经济学者分析,“没有产业支撑的人口扩张计划注定失败”。根据2024年批复的《柳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计划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达310万,但2024年底实际仅有240万。
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刻,柳州却选择了一条危险的道路——土地财政。
2021年,柳州土地出让收入达到270亿元的峰值。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抵押-城投举债-基建投资”的循环模式,在柳东新区、北部生态新区等地投入巨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泡沫终究会破。随着全国房地产下行,2023年柳州土地出让收入暴跌86%,仅有19亿元。2024年更是惨淡,60.66亿元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大部分还是靠城投公司“左手倒右手”的兜底购买。
在南宁,产业投资的失误同样触目惊心。2019年南宁国资委向哪吒汽车投资35亿,并划拨800亩土地,结果哪吒汽车累计亏损超180亿,8家关联公司下落不明。此前投资的恒大汽车、天际汽车也都以失败告终。
当地人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本地的五菱、柳汽不好好扶持,非要去外面认干儿子?”
03化债五招:省级统筹的非常之举
面对柳州债务危机,广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第一招:成立“特种部队”广西国控。这个新平台被赋予特殊使命——“以购代借”。即由国控集团收购柳州市属国企的闲置资产,让柳州国企获得现金流偿还债务。
首批收购目标锁定在柳州各大国企持有的约3000亩闲置土地。但此举暗藏风险:如此大规模土地集中入市,可能进一步打压柳州房价,让已购房的普通市民资产缩水。
第二招:金融机构让利。自治区协调银行等债权方,对柳州高息债务进行展期、降息或结构优化。截至2025年5月,柳州融资平台债务平均利率已降至4.72%,但那些10%以上的非标融资仍是巨大隐患。
第三招:争取中央支持。广西正推动柳州纳入国家“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城市”,争取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若成功获批,相当于获得最高层级的信用背书和政策支持。
第四招:财政倾斜。自治区将加大对柳州的转移支付,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同时阶段性提高柳州的税收留成比例。代价是其他12个地市将成为“十二充电宝”,被迫勒紧裤腰带支援柳州。
第五招:产业造血。会议强调柳州要“坚守工业本色,挺起工业脊梁”。推动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传统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新能源赛道寻找突围机会。
7月9日,广西国控党委召开第一次党委会,党委书记刘鑫强调要“牢固树立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的鲜明导向”。会议将“推动重组整合从物理融合向化学反应转变”作为首要任务。
04生死突围:柳州能否涅槃重生?
广西国控的成立,标志着柳州化债战役进入攻坚阶段。这场战役的难度,从官方表述中可见一斑——“啃最硬的骨头,攻最难的堡垒”。
柳州化债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平衡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
短期看,债务重组势在必行。3400亿的全口径债务中,2025年需兑付的债券本息就超过200亿元。若仅靠柳州自身财力,无异于杯水车薪。省级统筹下的债务置换、利率压降和期限延长,成为避免债务违约的关键防火墙。
但长期解药仍在产业发展。柳州工业基础犹存:五菱宏光MINI EV曾创造新能源车销售奇迹;柳工机械在工程机械领域仍有技术积累;柳钢集团在特种钢材方面具备优势。若能抓住新能源汽车出口机遇,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柳州仍有翻盘希望。
“化解债务将极大影响产业发展”,一位经济专家警告,“既要化解债务又要保证产业健康发展,既要化解债务又要保障民生支出,这些都是矛盾关系”。
另一个关键变量是人口。柳州规划中“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310万”的目标已明显脱离实际——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仅414.6万人,比上年还减少0.75万人。没有人口支撑的城市扩张,只会制造更多“鬼城”和闲置资产。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权力约束机制。柳州债务危机本质是“政治生态问题”,两任市委书记的落马暴露了现行制度对“一把手”权力的约束不足。如不能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和终身追责制度,难保不会重蹈覆辙。
“柳州市必须扛起‘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对柳州下达了死命令。市委书记已经立下“军令状”,这场债务化解战役,没有退路可言。
柳江依然静静流淌,但两岸已不复往日的喧嚣。
在广西国控总部大楼里,工作人员通宵达旦地整理着从全区划转来的股权文件;柳州各政府部门办公室,公务员们开始习惯“过紧日子”的财政纪律;五菱和柳汽的工厂里,工程师们正在加速研发新一代新能源车型。
这场债务突围战没有浪漫色彩,只有冰冷的数字和艰难的选择。当其他12个地市成为“十二充电宝”为柳州输血时,广西的决策者深知:救柳州不仅是救一座城市,更是防止债务危机蔓延为系统性风险的关键防线。
“军中无戏言”——挂帅出征的广西国控,背负着整个自治区的期望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