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欧头条
T- T+
瑞典四所著名大学校长联名撰文:瑞典的高校应当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分享到:

瑞典隆德大学、乌普萨拉大学、皇家理工学院和查尔姆斯理工学院的校长近日联合在《瑞典日报》撰文指出:瑞典的高校应当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全文如下:

中国在科研和发展方面投入巨大,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增长与成功,已经让欧盟相形见绌,这一点从所谓的“德拉吉(Draghi)报告”中尤为明显。过去十年间,中国科研人员的科学影响力急剧上升,中国已经成为瑞典在科研成果合作出版方面的第四大伙伴(2021年数据)。这一发展速度惊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是经济和科学领域的超级强国,全球北方几乎垄断了科研和创新。然而,如今这一主导地位已不再那么理所当然。当前我们看到,技术竞争主要在中美之间展开。两国间的竞争导致保护主义上升,安全意识增强。这一趋势要求瑞典和欧洲采取新的战略,以确保在全球科研与创新领域的竞争力。如果不在特定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欧洲将面临经济发展受限、安全受威胁,以及在科学领域落后的风险。当然,这种合作并非没有问题,也伴随着必须认真权衡的风险。中国是一党制国家,公民权利受到严重限制。随着中国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增强,瑞典高校与中国高校合作的政治风险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常,这类关注聚焦于知识产权及“双用途”产品——即既可用于民用也可用于军事的技术产品。但在推动负责任的国际化进程、保护知识和科研人员方面,还需考虑更多风险。因此,瑞典高校正积极与科研资助机构及其他主管部门合作,共同推动负责任的国际合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关注多个关键领域。知识安全与负责任的国际合作已成为瑞典高校的优先事项。目前已确定的一个可实现负责任合作的领域是可持续技术——这是一个相对中立的领域,瑞典与中国都有强烈动机在此携手合作,以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与资源短缺。当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时,气候与可持续问题往往被边缘化,而这正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方向。此外,在这些技术领域的合作对瑞典国家安全构成的风险也较小。这种合作方向也符合瑞典一贯倡导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并在国家安全政策中秉持开放、合作与尊重国际法的原则。在对华关系中亦应如此。负责任的合作意味着高校既能增强瑞典的国家安全,又能提升全球竞争力。我们也因此对瑞典与欧洲的未来负起责任,确保获取新技术与经济利益,同时坚持瑞典作为国家赖以强大的核心价值观。

Martin Nilsson Jacobi

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校长

Anders Söderholm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校长

Erik Renström

隆德大学校长

Anders Hagfeldt

乌普萨拉大学校长

参考新闻:https://www.svd.se/a/PplQER/rektorer-akademin-bor-samarbeta-mer-med-kina


分享到: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广告位1
广告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