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著名科学家施一公讲述的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至今仍经常被人们提起:
四月份,我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领奖,晚宴时,与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他很不屑一顾,我觉得很委屈、很愤懑,但是我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哪儿?但他回敬了一句,让我说不出话。
他说:施教授,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
大国不是一个个小国的简单相加
这位瑞典教授回怼施一公教授的逻辑,看似挺有道理,其实却犯了线性思维的错误。打个通俗的比方,这等于在说,如果张三使出全力能拉动一千斤的货物,那么十个张三加起来,就一定能拉动一万斤的货。
我们用2017年的全球GDP数据做个简单的推算:瑞典的人均GDP为5.3万美元、人口1000万左右、GDP总量为5300亿美元左右,中国的人均GDP为9400多美元、总量12.3万亿美元。
如果瑞典想要达到中国的经济总量,那么它至少应该有2.3亿人口(按照购买力平价算的话,这个数字可能还要大一些),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的GDP排行榜上,能够以两三亿的人口规模、GDP达到十万亿级别的国家有几个呢?答案是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
世界人均GDP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只有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了3000万,那就是美国;而曾经称霸世界的法国、德国、英国等老牌强国,则通通在十名开外,它们的人口规模大抵都在五六千万的级别。再看人口到亿这个数量级的国家,15个国家中,能够进入发达国家俱乐部的仅有日本、美国两家。
一个基本的分布规律是,一个国家的规模越大,其成为富裕国家难度通常也越大。
那么如果瑞典真是一个人口规模在2亿以上的大国(假定它有相应的国土空间和资源),它的人均GDP能达到5.3万美元吗?答案是,这肯定是一个小概率事件,除非它有美国那样的好运,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世界货币体系的主导者。
当然,探月登月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大国才配拥有的“重器”,应为搞这些工程必须要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储备的支撑才行,这些项目除了美国这个守成者,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等大国或经济体也都跃跃欲试,而中国在这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另外,再说句题外话,瑞典的GDP只比我国上海的GDP多出600亿美元,其面积却是上海的70倍,支撑这个号称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的,不仅有那位瑞典教授引以为傲的科学技术,更有天赐的丰富资源。
大国之难,难在内部治理;小国之难,难在抵御冲击
相对于小国而言,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地域差别巨大、民族成分复杂,无论就是群体间的利益再分配,还是区域间的财富再分配,都很容易失衡,也对治理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历史上的元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以及苏联最终都难逃分崩离析的厄运,就在于其治理能力的进化速度没有跟上其规模膨胀的速度。
即使如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差点因内战而分崩离析,那场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造成的军民伤亡总人数接近150万,这是一个极其惨重的伤亡数字,要知道,当时美国的总人口数也不过3000万,有人做过估算,南北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时美国17年的工业产值。而中国历史上,每隔一段时间爆发农民起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治理能力与规模不适应,进而导致矛盾激化。
如今的世界上几个大国,普遍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例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城市的生产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则有不少人仍在为实现脱贫而奋斗。在美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人均GDP最高的州是最低州的5倍之多。
而许多小国则通常是基于单一民族、同一信仰、文化认同近似,其内部治理的潜在矛盾点相对较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般不太突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难度也比较小。在瑞典等北欧国家,这方面的矛盾甚至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当然与大国相比,小国也有其劣势。例如它们更容易遭受外部冲击,如果突然遇到关键能源、产品进口的中断,很可能造成经济困难甚至引发经济危机。相对而言,大国各个区域具备发展多样化产业的条件,经济功能的分散化和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使大国抵御外部冲击的条件要好于小国。把鸡蛋放在多个不同的篮子里,通常要比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安全一些。
规模之“大”正成为中国的核心优势之一
如今,随着快速交通体系和现代化通讯的普及,再加上一个高效的治理体系,规模之“大”也可以成为中国的核心优势之一。
有经济学家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是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驱动力,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科学家、投资者和工程师对创新和技术进步作出贡献。
这一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在中国得到了验证:现在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被引用量排名已经超越英国和德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PCT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进入“工程师红利”释放和技术赶超加速时代。而这些,是建立在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基础之上的。
当前科技竞争的背后就是人才的竞争,面对当前人才的严重流失,我们未来的人才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启蒙学习教育。
其实我们泱泱大国,真的不缺有理科天赋的孩子,但我们缺的是“激发孩子理科兴趣,培养人才的教育方式”
现在很多人越来越重视英语这一科,都是因为它是主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到了这个外来学科上面,从而忽视了数理化的学习。但是在我国真正建设人才是需要学好数理化的。
教育部发声,加强物理化和历史爱国主义考试占比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越来越多的地方高考开始推行“3+1+2模式”,数理化学科将会越来越重要。如现在很多比较好的大学专业,大多数需要数理化的知识。而且从小培养孩子的理科思维,可以拉开和同龄人的差距。
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级的娃,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同事把这书拿给孩子看,平时孩子也补习数学,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孩子看这个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
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还不觉得累!家长:实在是难得的好书!
对于刘薰宇先生编著的这套经典数学科普图书,家长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长表示“这套丛书总体上有一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感觉,语言特别有说服力”
可以说,熟读这套书,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就不用担心了。
这套经典数学丛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们蕴藏起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学生们爱上学数学,许多家长表示《数学三书》是难得的好书,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