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典上海联谊会 瑞沪通
近期,瑞典华人裴宇Carl Pei创立的科技公司Nothing完成了由Tiger Global领投的2亿美元C轮融资,公司目前估值已达到13亿美元,名副其实成为独角兽企业。
Pei表示,未来将把人工智能与硬件结合,打造“AI原生设备”(AI-native devices),不仅局限于智能手机,还包括耳机、智能手表,乃至智能眼镜、类人机器人、电动汽车等。公司计划2026年推出首款AI原生设备,但强调它“不是智能手机”。
此外,Nothing在2025年已经实现了累计出货量过百万台、年度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且在供应链与快速上市方面优势明显——能够在几个月内从产品开发到全球发货。
裴宇Carl Pei励志与创业简史
出生与成长背景
Pei于1989年9月11日出生于中国北京,年幼时随家庭移居美国,六岁即定居瑞典,在斯德哥尔摩长大。
他曾就读于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但在2011年辍学前往中国投身智能手机行业。
初期职业经历
2010年在诺基亚实习三个月;
同年创办的Meizu粉丝网站被公司注意,他加入Meizu市场部;
后加入OPPO担任国际市场经理,直接向Pete Lau汇报。打造OnePlus。
2013年与Pete Lau在中国深圳共同创立OnePlus。首款产品OnePlus One在2014年近百万台销量,远超预期目标。
Pei负责设计与营销,将“性价比旗舰”的理念在全球传播。2020年10月,他离开OnePlus,开启新的创企之路。
Nothing,重塑消费硬件
2020年10月,Pei创办了Nothing,总部设在London。
“Ear(1)”耳机、Phone(1)、Phone(2)相继推出,以“设计感”“透明美学”“用户交互趣味性”闻名。
Nothing针对供应链、渠道布局、市场传播等环节实现快速部署,以更灵活的方法连接硬件与用户。
典型样本:华人二代在瑞典的成功路径
Carl Pei是华人二代在海外创业成功的典型代表。他与其他华人二代创业有着共同特点:
融合文化优势:同时具备华人勤奋务实、重视教育资源与西方创新自由与表达的思想;
语言与国际视野:从小受瑞典教育,但保留与中国的语言、亲属网络或文化链接,更易把握全球尤其是中国产业机会;
创业氛围与资源连接渠道:瑞典本地鼓励创业、社会信任体系发达,加上华人家族、华商或中国背景资源作为支撑,共同构建优势。
中-瑞/华人在今后创新供应链融合中的机遇
链接瑞典科技生态+中国制造链条
瑞典拥有在工业设计、人机交互、绿色能源、AI基础研究等领先优势;
中国则拥有成熟、灵活、效率极高的制造与供应链体系。
像Nothing这样在瑞典-英国主导设计与生态构建,但生产制造可能依赖中国/亚洲供应链,便于实现“全球研发、本地制造、本地销售”的高效模式。
产品高度“场景本地化×全球标准化”
华人二代更能理解并切换中外消费理念:既考虑欧美用户偏好,又能应对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与成本优化。
例如Nothing的设计、调性偏欧美,但供应链和渠道策略可以针对中国市场高度敏捷调整。
AI硬件生态机会巨大
当前AI发力阶段,硬件公司仍以成熟品牌为主力。像Nothing这样的新锐品牌,在AI原生设备(如智能眼镜、类人机器人等)领域有机会快速创新。
华人二代若能借助中国在AI芯片、模组、边缘计算、量产制造的绝对优势,将更容易推动AI硬件生态落地。
资本与国际影响力双轮驱动
Nothing此轮融资达2亿美元,显示海外投资机构对具备中西结合背景创业者的认可。类似裴宇的创企模式可吸引更多跨国资本。
华人二代如果既能做到产品设计与品牌建设,又理解中国供应链与渠道,将是投资者青睐的新兴标的。
写在最后:给华人二代的经验启示
跨文化与供应链优势驱动创新
裴宇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创业的成功,更是一种跨文化背景下的独特优势体现:
多文化融合的视野
瑞典成长的教育背景带来国际化的思维方式,而华人家庭文化赋予了他坚韧、务实与高度学习力。这种中西结合,使他既能理解欧美市场的品牌与设计逻辑,又能熟悉亚洲的商业节奏和执行力。
中国供应链的快速响应
Nothing的产品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从概念到量产的过程,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灵活性与高效率。对于硬件公司而言,这种响应能力是与巨头竞争的关键。
场景驱动的产品验证
华人二代更容易切换多种消费语境,既能在欧洲市场找到独特的设计与交互切入点,又能在中国市场通过大规模用户测试迅速迭代,让产品更加贴合不同地区的真实使用场景。
跨国资源的整合能力
在资本层面,裴宇能够同时吸引欧美的风投基金,也能在亚洲找到稳固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这种双向整合,使Nothing拥有真正的全球化竞争力。
总结来看,瑞典华人二代创业者的优势不止于“身份多元”,而在于能把国际视野+华人文化韧性+中国供应链效率融合在一起,在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找到独特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