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海上子期华阳集序
五千年前,上古中原,唐尧祭天,焚香操琴,祈福兆民。
忆
我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正是原始社会末期。由炎帝和黄帝开创的部落制逐渐解体,中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人口剧增,资源紧张,万国争雄,进入乱世。古唐国(山西临汾尧都区)天降异象,唐尧应运而生。
尧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各族,建立了早期的中原国家。在东亚大陆最早的民主制度实践中,经贵族和平民的认可,被一致推举为盟主,即“三皇”之首。
即位后,尧励精图治,制定历法,推广农耕,兴旺百业。农耕文明,依赖上天的庇佑。为祈求风调雨顺,尧沐浴更衣,登坛论琴。
大丈夫光明磊落,胸怀四方,愿为百姓鼓与呼。一曲方罢,琴声再起,雄浑粗犷(狂),铿锵有力。既有对天帝的信仰和请求,又带着智者的自信和骄傲,不卑不亢,将心问天。
人们绕坛起舞,淳朴自然。在这天人合一的氛围中,连众神也被感动,降临人间。欢歌乐舞,热烈奔放,共庆盛典。
危?=机!
琴人丁承运,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看来,古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最好代表。“世界上没有哪种乐器,是像古琴这样,流传两三千年不中断的。即使是鸦片战争后的这一百多年,古琴虽然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但它幸运地没有断绝,一直有完整的体系和作品,所以我们今天还能听到流传千古的《广陵散》《神人畅》”。
在2004年,全国只有52个专业琴人,堪称最危险的时刻。然而,老祖宗说,一切自有天意。道曰,“否极泰来”,有“危”才有“机”。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经过20年的推广,全国琴人数量已远超50万,再无断代之忧。
国际社会也高度认可中国古琴的价值。丁承运说,“1977年,美国发射‘旅行者1号’宇宙飞船,录制了各国的音乐作品带上太空,单曲时间最长的就是7分钟的中国古琴曲《流水》”。2023年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时,习近平总书记就用古琴曲《高山·流水》来招待这位远方来客。
引
经过生存竞争的严酷筛选,华夏民族的后人在东亚大陆脱颖而出。为纪念先人,将尧帝与神对话的音乐记录为《神人畅》。
六朝谢希逸在《琴论》介绍,古琴曲有4种题材“畅、操、引、弄”。唐代以前,仅流传下两首以"畅"为题材的古琴曲,即《神人畅》《南风畅》。《神人畅》在汉代已是名曲,经当代学者考证,已有3000年的历史,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古琴曲谱有多种形式。主要流传曲目,都是减字谱,仅记载了演奏指法动作,没有音高、时值、速度等必需要素。为古琴曲补全这些要素,以及相应的学术研究、音乐考古(避免当代解读)等工作,称为“打谱”。《神人畅》仅见于明代汪芝1541年编撰的《西麓堂琴统》,也是减字谱。
诉
丁承运从十岁开始学琴,先后受教于顾梅羹与张子谦等古琴大师。他从中学开始学木工造琴。即使在混乱的1960~70年代也未尝中断,迄今已制作几十台古琴(“斫琴”)。他用了数十年时间,发掘出《神人畅》《白雪》等10余首古琴曲,供不识减字谱的现代人学习弹奏。1982年,他成功打谱《神人畅》,复原这一上古曲目。继他之后,吴文光、龚一等名家也成功打谱,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2003年组织申报古琴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时,文化部以较大篇幅介绍了《神人畅》。所依据的主要内容,就是丁承运的研究成果。
经过细致考证,丁承运指出,《神人畅》并非唐代或明代曲目,其精神内核正是汉魏琴曲,体现了上古时代的意境。最早的古琴为五弦,在汉代改为七弦,并流传至今。该曲仅用五弦,很可能为上古琴曲,或后人追古而作。黄胄先生听了《神》曲,就明白了日本唐乐的确来源于中国音乐,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琴曲开始,一大段沟通神灵的泛音(天音)由远而近,如同天帝对人的启示,仙音飘然而至。随后便是一段有节奏起伏的散音(地音)、按音(人音),似乎把人带入一次虔诚的祭祀里,那开阔的气感就如祭祀天帝般的舞蹈,神秘而有韵律。琴曲结尾,展现了天人合一般的和谐景象。每听至此,物我两忘,不思肉糜。
丁承运和妻子付丽娜,同为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女儿丁霓裳也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成为新一代古琴教师。夫妇琴瑟和鸣,堪称佳偶,请看这对伉俪在CCTV《国家宝藏》的演奏。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W411n7Kz/
琴瑟合奏《神人畅》
跋
丁承运不但大力挖掘宝贵的古典文化遗产,还大力向社会推广。他在国家图书馆先后做了十次公开课讲座,笔者也受益于此,体验到优美的古琴音乐,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E411a7Hh/
丁承运-国图公开课之古琴
很多学者,都避免点评同行,丁承运则不然。有些同行对古琴大幅创新,或用于大型演奏场合。对这些现象,包括音乐院校的古琴教学,他都不完全认同,且不惧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样,业界也有人对他的风格持保留态度。
本文对此不做评述,每个人的看法都有其合理性。通过广收博引,吸取不同风格的艺术观点,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审美观念,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