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我敢打赌,凡是在社会上混的好的人,不是因为多勤劳,也不是因为多自律,更不是因为朋友遍天下,而是看透了这三点。
《一句顶一万句》
【中国】刘震云著
刘震云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8年5月生于河南省延津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他擅长以幽默冷峻的笔触解构日常生活,聚焦小人物的困境与生存智慧。
《一句顶一万句》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夺得了2011年中国文学含金量最高的茅盾文学奖。
刘震云建立了极尽繁复又至为简约的叙事方式,作品深具文化和哲学寓意,在行走者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缘起缘尽中,对中国人的境遇做了精湛的分析。刘震云继承了“五四”的文化反思精神,同时回应着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在向着中国之心和中国风格的不懈探索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原创性成就。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
刘震云的作品复杂繁绕,但每一笔都有寓意。于荒诞幽默的情节中,精准地描述出各类人物的精神肖像。
美国《纽约时报》
刘震云用罕有的洞察力描写了生活这个巨大机器中的细小齿轮,游走于《愚比王》式的荒诞不经和卡夫卡式的魔幻寓言之间。
法国《法兰西文学》
一句顶万句,暗示了语言的力量和沟通的困难,人与人之间只要能说到一块,哪怕只是一句话,也能顶得上一万句废话。
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因为一句话而改变一生,也因为无法沟通而陷入更深的孤独。
什么是真正的孤独?刘震云用一句话深刻诠释了孤独的本质: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
一个人找另一个人
一句话找另一句话
才是真正的孤独
读完《一句顶一万句》好像过完了一生,初看时是小人物的艰辛坎坷,再看时是一生最深切的孤独。
故事主要讲述了杨百顺和牛爱国祖孙二人,都为了找到一个能说得着的人,出延津、回延津,一出一走,跌宕百年,苦苦寻找,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生存的智慧。
01
人脉的本质是利益交换
没有朋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别人当朋友,别人却等着看你的笑话。
杨百顺他爹是个卖豆腐的,人称卖豆腐的老杨,老杨自认为和老马是好朋友,老杨和老马过心,老马却从未在外人面前提起过老杨,老马从心底里看不起老杨。
新任县长小韩办了“延津新学”,据说学生上了新学后,就有可能到县政府当科员。
有一次,老马家翻盖厢房,头一天请老杨来做豆腐,忙完一天都挺累了,老马也想早点歇着,但老杨不放过任何机会,还要拉着老马聊天。
老马看老杨给他家做了一天豆腐,累的满头汗渍,就勉强答应。老杨东扯葫芦西扯瓢,说了一大堆废话,不知咋地就扯到小韩办新学的事上。
“啥学?上个学还要钱,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老马不感兴趣,更不想听老杨尬聊,只想找个话头截住他,横着给老杨一闷棍,让老杨一时磨不过弯来,就会回到家自己琢磨去。
老杨说:
你这话不对,
要是我娃,我就送他进新学,
进了新学就等于进了县政府。
老杨家有一人在县政府,不耽误老杨家做豆腐,等老杨家的人从县政府出来,再回头做豆腐,那老杨家的豆腐不就出奇了。
老杨不知道老马是在敷衍他,不仅佩服老马的远见卓识,还信以为真。
但老杨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杨百业跟着老杨做豆腐,家里条件有限,只能在二儿子杨百顺和老三杨百利中间选一个,老杨拿不准该送谁去上学。老二呢聪明,老三死性子。又去找老马讨教。
老马觉得当初自己失策了,事与愿违,更怕老杨会没完没了的来烦他,无奈只好一条道走到黑。
谁笨送谁去,(用假抓阄来定)
人就像鸟一样,脑子好使,翅膀一硬就飞了,脑子笨,撒出去才能飞回来。
老马给老杨出主意,从没怀过好意。但老杨毫无察觉。
因抓阄“运气不好”没能去上学的杨百顺,后来得知了真相,和老杨反目成仇。
自打认识老杨,老马给他出过不下一百个主意,老马从老杨那里,听到的却全是废话。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怕一厢情愿,人脉的本质是利益的交换,你不能给别人提供价值,就没有人愿意给你提供价值。
记住永远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这个时间来种草,等你的草长大了,会有一大批骏马让你选择。
02
牢牢掌握选择权
杨百顺又命杨摩西、吴摩西、罗长礼,但却并未像他的名字一样百事顺遂,杨百顺的一生如浮萍一般辗转漂泊。
父亲用假抓阄断送了他的求学梦,兄弟嫌他笨拙,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背叛和愤怒。十六岁离家,踏入了复杂多变的社会,初入社会,杨百顺遭受了种种困难和挫折。
他曾尝试学杀猪,却因一时失言,得罪了师傅而失业;他曾靠挑水谋生计,因一次疏忽放走了老板的猴子;他曾破竹子,却因无意中扰乱了老板的思路而再次失业。
即便如此,杨百顺从来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不断的寻找新的机会,哪怕是最脏最累的工作。
年底在一次偶然的“舞社火”中,让杨百顺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不仅赢得了人们的赞赏,也赢得了到政府大院种地的机会。
经人介绍,杨百顺入赘开馒头铺的寡妇吴香香家,并改名吴摩西。吴香香是个精明的生意人,她娶吴摩西不图别的,就图个靠山,图个“县政府”,好用来支撑门面。
但好景不长,政府领导班子换人,原来的菜地改成了练兵场,吴摩西再次失业。吴香香和老高私奔。
在一次次的失业和生活的重压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失去了主动选择权,只能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迫谋生,最终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无论何时,都不要被生活裹挟着只顾埋头苦干,也要适时看一看诗和远方,一些看起似“虚”的东西,反而更能看清自己,只有全面的认识自我才能发挥出优势。
03
孤独是人生的底色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写道: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和自己灵魂相近的人,最后发现,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孤独感与自我认知的觉醒。在追求自我价值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矛盾中,孤独感愈发强烈。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
我们总是想要找到
能为自己分担痛苦和悲伤的人
可大多数时候
我们那些惊天动地的伤痛
在别人眼里
不过是随手拂过的尘埃
年轻时与孤独激烈对抗,中年时与孤独和解、共处,或许成年人的孤独就是悲喜自渡。
写在最后:
人的精神寄托可以是音乐,可以是书籍,可以是工作,可以是山川湖海,唯独不可以是人。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凉薄的物种,善变是它的本质。如果把人作为精神寄托,那就是在赌人性,赌人性十有八九会落空。赌人性必定会伤痕累累,以失败而告终。
生命本来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所有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一场阶段性陪伴。
每一段关系,我们可以珍惜,可以善待,唯独不可以依赖,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