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在全球中文学习热潮中,瑞典作为北欧重要的汉学重镇,以高本汉、马悦然、罗多弼、罗斯等杰出学者为代表,深耕汉学研究,培养无数后继之才。他们在世界四分之一的中文海洋中,开辟出属于北欧的一片中文天地,成为中欧文明互鉴的桥梁。本文回顾瑞典汉学的发展脉络,展望新时代中瑞文化交流的广阔前景。
同日,享誉世界的中国影片《哪吒2》在瑞典各大影院上映,吸引了众多热爱中国文化的西方朋友观看。/北欧时报 图
2025年4月26日,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斯德哥尔摩出席“国际中文日”活动并发表致辞。崔大使指出,中文是古人传承至今人的文明智慧,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人文瑰宝,更是全人类互学互鉴、共生共荣的精神财富。随着中文学习在全球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瑞典朋友通过语言与文化实践,探索中文的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与思想精华。
在北欧广袤的文化版图上,瑞典无疑是最早系统研究汉学的国家之一。20世纪初,瑞典著名语言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以科学的方法开创了中古汉语音韵学的现代体系。他不仅精准重建了古汉语的发音,还通过细致严谨的比对分析,奠定了全球汉语史与音韵学研究的基础,成为世界汉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延续这一传统,马悦然(Göran Malmqvist)作为高本汉的重要弟子,将研究领域拓展至古典文学、地方语言和现代小说。通过对《聊斋志异》、《围城》、《道德经》、《活着》等经典作品的精湛翻译,马悦然让北欧读者得以深入领略中国文学的丰富意境与深邃思想。他不仅是学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与心灵的桥梁,曾长期担任瑞典文学院院士,为中文作品走向世界搭建了重要平台。
与他们并肩同行的下一代,还有罗多弼(Torbjörn Lodén)和罗斯(Börje Ljunggren)等著名汉学家。他们分别在中国哲学、政治社会研究领域深耕细作,不仅通过学术研究推动中瑞理解,还积极参与公共交流和教育推广。通过教学、出版、演讲,他们培养了新一代对中国文化充满热情的北欧青年,使中文世界在北欧大地生根发芽,持续繁荣。
今天,在这批汉学巨擘开辟的道路上,新一代北欧学者以更开放、跨学科的视野,探索中文与世界文明的交汇之处。他们以语言为桥梁,在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领域,持续挖掘中文世界的丰富内涵,塑造着北欧独有的中文文化景观。
正如今年“国际中文日”活动的主题——“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所揭示,中文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个体与世界的精神力量。活动期间,与会嘉宾们通过语言与艺术讲座、汉语水平考试介绍,以及水墨画、书法、版画、茶艺等丰富体验,深刻感受到中文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瑞文化交流正迎来新的高光时刻。瑞典作为北欧汉学的重镇,凭借一代代学者的卓越贡献,在浩瀚如海的中文世界中开辟出一片北欧风情的天地。未来,随着更多瑞典青年以中文为钥匙,探索世界、理解彼此,中欧文化的桥梁将更加坚实,文明互鉴的光芒也将照耀得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