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互鉴
T- T+
克拉拉,24岁,过着上世纪30年代的生活:“一座让人放松的时间胶囊”
分享到:

家里唯一会跨进门槛的新物件,是在三十年代买不到的电子产品,比如手机或电脑。“我正在找一台1935年的厨房收音机,因为我知道它存在。”24岁的克拉拉·彼得斯·巴斯廷(KlaraPetersBastin)说。图片来源:SVT

24岁的克拉拉·彼得斯·巴斯廷只穿二十世纪早期的原版服饰。她的公寓布置符合当年的风格,她按照季节烹饪传统家常菜。她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对时尚、烹饪和室内设计的兴趣。

“我只是一个超级历史迷,我必须把自己的兴趣活出来。”她说。

克拉拉住在甘拉恩谢德(Gamla Enskede)一栋世纪之交的老房子里,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大学历史系,并在博物馆工作,自称是个彻底的历史爱好者。她一直习惯逛二手店购物,尤其钟情于20年代和30年代。

“这是我现在在做的,也是我觉得最有趣的事情。因为那个年代的服饰轮廓特别优雅,颜色和面料都非常出色。”

她对所有历史都感兴趣,尤其是女性史。

“我想专攻历史上女性的生活状况。但我觉得二战(1939—1945)及战后时期特别有意思,因为那时发生了很多大事。”她说。

环保与可持续理念

为了更贴近那个时代,她不仅穿原版服饰,还会观看30、40年代的电影、听音乐、读杂志。美学是她兴趣的重要部分,但也与当时的可持续生活理念有关。

“我取那个时代最好的部分——美学,尤其是环保理念。人们按季节吃东西,把现有的物品修补再利用。”

克拉拉·彼得斯·巴斯廷展示了一篇1947年的旧报纸文章,内容是关于一对住在小农舍里的夫妻。

“通过这些真的能学到一件事——绝对没有什么是新的,一切都曾发生过。”她说。图片来源:SVT

“和其他任何亚文化一样”

克拉拉的男友也热衷复古,他们的朋友圈也是如此。

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个亚文化在瑞典规模算比较大。克拉拉估计,仅在斯德哥尔摩就有大约200人。她认为,这个亚文化在这里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瑞典没有经历过战争。

“人们不必逃离家园,所以很多人阁楼上还留着曾祖母的东西。这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们有动力去保存和转卖这些物品。”

分享到: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广告位1
广告位2